秋季秋高气爽,是锻炼身体的黄金季节,但是秋季锻炼也要多加讲究的,正确运动才能养生,做错了反而伤身哦!专家指出,秋季气候条件与夏季不同,大家应及时调整健身习惯,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不要养生不成反伤身。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秋季运动养生小常识,这10个要点一定要牢记!
1、注意衣着防止感冒
秋季清晨的气温已经开始有些低了,锻炼时一般出汗较多,稍不注意就有受凉感冒的危险。所以,千万不能一起床就穿着单衣到户外去活动,而要给身体一个适应的时间。尤其是老人,在早晨醒来后不要马上起床,可以在床上伸伸懒腰,舒展一下关节,稍休息一会儿再下床。
2、及时补水防止秋燥
秋天气候干燥起来,温度也降低,人体内易积一些燥热,而且空气中湿度减少,易引起咽喉干燥、嘴唇干裂、鼻子出血、大便干燥等症状。再加上运动时丧失的水分会加重人体缺乏水分的反应,所以运动后一定要多喝开水,多吃梨、苹果、乳类、芝麻、新鲜蔬菜等柔润食物,或是平时多喝冰糖梨水、冬瓜汤等食物来防止咽喉肿痛。
3、做好准备防止拉伤
人的肌肉和韧带在秋季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黏滞性增加,关节的活动幅度减小,韧带的伸展度降低,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指挥能力在没有准备活动的情况下也会下降,锻炼前若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会引起关节韧带拉伤、肌肉拉伤等,严重影响日常的生活,锻炼反而成了一种伤害。
4、循序渐进切忌过猛
秋天是一个人体的精气都处于收敛内养的阶段,运动量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适度才好。锻炼时觉得自己的身体有些发热,微微出汗,锻炼后感到轻松舒适,这就是效果好的标准。如果锻炼后十分疲劳,休息后仍然身体不适、头痛、头昏、胸闷、食量减少,那么您的运动量可能过大了。
5、运动保护预防损伤
由于人的肌肉和韧带在秋季气温开始下降的环境中容易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关节生理活动度减小,因而极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的运动损伤。因此,每次运动中也要注意运动的方法,除了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外,运动的幅度、强度都要重视,不要勉强自己做一些较高难度的动作。
6、晨起锻炼不能空腹
运动时身体会消耗大量的能量,经过一夜的消化和新陈代谢,前一天晚上吃的东西已经消化殆尽,身体中基本没有可供消耗的能量了,如果还在腹中空空、饥肠辘辘时锻炼,很容易发生低血糖。所以起床后运动前应该适当喝些糖水或吃点水果“垫一垫”,会更有利于健康。
7、酒足饭饱不宜运动
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把锻炼的时间大多定在了晚饭后。不过饭后立即进行运动,哪怕是散步也是不利于健康的。这是因为饭后消化系统的血液循环大大增加,而身体其他的部位血液循环就会相对减少,如果马上开始运动,消化的过程受阻,胃肠容易生病。所以饭后30分钟后再进行运动为好。
8、晨跑锻炼不宜路边
现在在城市中,车水马龙的马路越来越多,不少人为了省事,就在马路边慢跑来锻炼,其实这是很不健康的。因为秋季气候干燥,灰土容易飞扬起来,使空气受到污染,在马路边跑步,肺活量增加,会吸入更多的灰尘和汽车排出的有害气体。无形中增加了对身体的损害。所以晨跑和锻炼不宜在马路边慢跑。
9、锻炼同时保证睡眠
健身运动一定要在最佳的精神状态和生理状态的情况下,才能取得身体锻炼的成果和精神情趣的愉悦。秋季尽可能保证睡眠充足不仅能恢复体力,保证健康,也是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秋季要遵照人体生物钟的运行规律,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再加上有序科学的锻炼,身体才能越来越好。
10、调整饮食增强体力
秋天,天气转凉,人们都会食欲大振,使热量的摄入大大增加。在秋季既要多吃有营养的东西,增强体力,另一方面也要小心体重增加。可多吃一些低热量的减肥食品,如赤小豆、萝卜、竹笋、薏米、海带、蘑菇等,不吃重油腻味的食物,免得加重肠胃负担,还会使体温、血糖上升,使人萎靡不振,产生疲惫感。
上一篇:秋季易上火,该如何预防?
下一篇:“秋老虎”将出没 饮食注重防秋燥
© 2017-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LD官方网站(中国)版权所有技术支持:明大网络皖ICP备17003535号